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专题 > 就业创业 > 通知公告
广州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若干措施的通知
发表时间: 2022-12-20 11:29 信息来源: 市人社局 就业促进处(农民工工作处) 浏览字号:

穗就发〔2022〕4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14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22〕13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促进就业“十四五”规划的通知》(粤府函〔2021〕362号)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现就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提出以下措施:

  一、坚持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导向

  (一)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的宏观调控。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并持续强化,强化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实现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制定实施宏观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对就业的影响,提升重大政策规划、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落实就业服务专员制度,确保辖区内重点企业实现“一对一”就业专员服务,做好重点企业常态化用工保障。充分发挥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健全就业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将稳就业作为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创造性落实。积极参与高质量就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全面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发展新兴优势产业,前瞻布局发展未来产业,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培育就业增长极。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多元化多层次就业需求。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持续稳定发展增加就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拓展农业就业空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动“三项工程”羊城行动高质量发展。继续推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羊城行动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完善“粤菜师傅”培养网络,年内培训“粤菜师傅”不少于6000人次,持续认定星级“粤菜师傅”,培育一批粤菜预制菜产业人才;构建部分特色小吃菜品标准,组织广府风味小吃技能竞赛暨青年“粤菜师傅”创新创业竞赛,打造以广府河粉为重点的特色小吃品牌;组织“粤菜名厨送技下连南”活动,开展“粤菜师傅”省际技能帮扶,助力乡村振兴。擦亮“广东技工”品牌,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技工院校紧密对接我市21条“链长制”产业链,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开展人才培养,为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深度推进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广州)研究中心建设,加快世赛成果转化运用。优化提升“南粤家政”工程羊城行动,深入推进服务体系、信用体系、标准体系、产业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母婴服务、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医护服务四大培训项目,重点培育壮大员工制家政企业,唱响羊城家政服务品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全力发动双创引擎带动就业

  (四)不断优化创业环境。深化创业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分类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严格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定期评估、排查、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最大限度解除对创业的束缚。提升企业开办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实行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市政府办公厅、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创业政策支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优化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支持力度,加强普惠金融服务,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探索完善鼓励初创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体制机制。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制度,支持在企博士后创业,加大高端创业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营业管理部、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广州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高质量建设一批特色化、功能化、高质量的创业平台载体。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相互接续的创业平台支持链条。实施创业孵化基地提升工程,强化服务质量管理,提升孵化服务功能,建设一批返乡创业孵化基地。深入推进农村电商工程,落实全省农村电商“百园万站”推进行动,重点扶持建设农村电商基层示范站、农村电商实训基地和农村电商产业园三项重点工程。组织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广州赛区)、“赢在广州”暨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业大赛、“青创杯”广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大赛,挖掘亮点创业项目,促进优秀项目落地。(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团市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全面提升创业服务。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构建多层次创业培训体系,完善创业项目库与创业培训课程库对接机制,完善创业服务网络,整合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创业平台载体入驻项目和创投机构资源,做好创业项目推介和资源对接工作,提高创业项目转化率,加强对创业企业的跟踪服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团市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八)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擦亮“赢在广州”就业创业服务品牌,加强“就业创业e站”建设,优化高校毕业生服务线上线下平台,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系列活动。拓宽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创造更多有利于发挥高校毕业生专长和智力优势的知识技术型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个人职业规划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实习见习活动,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和适岗能力。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行实名制登记,实施精准就业服务,健全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实施专项帮扶、优先援助。(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团市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促进异地务工人员稳定就业。持续打造“山海心连之家”劳务协作服务品牌,动员对口地区、省内外劳务输出重点地区劳动力来穗就业,完善服务、培训、维权一体推进的工作体系。健全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长效机制,保持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不变,确保脱贫人口稳在岗位、稳在企业、稳在广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市总工会、市协作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加强退役军人就业保障。健全退役军人就业保障体系,推广“直通车”式安置,健全“阳光安置”工作机制。开展就业创业典型培育宣传,组织广州市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出台完善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政策措施。探索市场化安置改革,实现多渠道、多元化安置。(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扎实做好困难群体、特定群体就业工作。完善大龄劳动者就业支持政策,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完善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办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就业困难群体实行分级服务、分类管理,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安置,加强对就业帮扶效果的跟踪与评估,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支持妇女平等就业,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保障妇女公平就业权益。完善青年就业支持体系,加大岗位开发和技能培训力度。加大残疾人就业创业帮扶力度,落实残疾按比例安排就业制度。统筹做好戒毒康复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其它特定群体的就业工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妇联、市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创建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政策协同,构建全链条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和全方位多层次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优化提升粤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平台综合水平,打造一批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支持符合条件创新创业平台认定为科技企业孵化器,享受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政策,营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圈。深入实施港澳青年“百企千人”实习计划和“职场菁英”计划,给予港澳青年实习期间食宿交通保险费用资助。鼓励企业吸纳港澳青年就业,对用人单位招录港澳青年给予支持政策。建设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引进港澳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驻点服务,实施“大湾区职场导师计划”,招募一批有内地职场经验和生活经历的港澳籍人士作为职场导师,为有意向再创业就业的港澳青年提供服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委外办(市港澳办)、团市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

  (十三)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健全终身技能培训制度,持续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累计补贴性培训100万人次以上。聚焦战略性产业集群,实施新产业工人技能提升行动,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职业技能培训深度融合,建设16个产业就业培训基地,打造战略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成长全链条。深入实施重点群体专项职业培训计划,实施“乡村工匠”工程,提高农民技能就业能力。大力开展“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领域数字技能培训。(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开展产训结合建设试点行动,加大公共实训平台建设。大力培养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卡脖子”技术实现新突破。契合广州产业发展需求和趋势,实施技工教育提质培优计划,推进广州科技教育城建设,构建技工教育发展新格局。支持民办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对接重点产业链,动态调整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加强与产业链企业人才培养合作,为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建成一批省、市级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十五)深化构建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职业院校、行业组织等人才培养主体党的作用,全面推行企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支持数字经济领域“一试双证”人才评价新模式。打破技术技能人才评价受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等条件限制,推动落实获得中级工、高级工、技师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的人员(含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级工班、预备技师和技师班毕业生),分别按相当于中等教育、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学历落实相关待遇。取得高级工和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能人才,在参加企事业单位招聘、考核定级、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工资待遇、应征入伍等方面,与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学历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强化激励机制,引导年轻人认真干工作,安心练技能,踏实学技术,支持技术技能人才凭技能提升待遇,鼓励企业职务职级晋升和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五、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十六)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推进人力资源流动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出台《广州市差别化入户市外迁入管理办法》,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有效配置。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促就业行动,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十七)提高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化水平。规范企业招工用工、裁员解聘行为,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探索创新网络招聘、平台招聘等领域的监管手段,严厉打击就业歧视、非法职介等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营造公平良好的就业环境,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十八)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鼓励孵化培育初创型和集聚重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促进产业园提质增效,提升服务就业创业能力。实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创新发展“三个十”工程,每年评选“广州市创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和“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项目”,并给予资金奖励。实施“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高级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支行业高端人才队伍。鼓励发展专业化服务机构,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等融合发展,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人力资源服务需求。支持行业组织建设,加强政府与行业组织合作,构建政府依法监管、行业自律成长、市场有序竞争的行业发展环境。(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十九)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健全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持续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智能化建设,打造“就业偕行惠万家”“优(YOU)就业”“赢在广州”等就业创业品牌项目。全面梳理就业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细化充实全市公共就业服务具体实施标准规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帮扶作用,探索建立针对吸纳重点群体就业企业的援助机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二十)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全面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创新便民提升行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就业服务可及性、便利性。重点完善信息化移动端功能、强化街(镇)、村(居)两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构建“互联网+社区就业服务”,连接企业与社区、社区与居民、居民与企业,为就业者特别是重点就业群体提供人岗匹配岗位信息、智能推送补贴、培训、服务信息等线上“一站式”就业帮扶,线下定期上门和“一对一”职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等就业跟踪服务,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匹配就业、线下线上联动、服务优势互补的精准就业服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二十一)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实施“就业驿站”建设工程,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引入市场力量建设深入社区、村居的基层就业综合服务“就业驿站”,就近、就地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包括就业指导、职业培训、招用工等综合性就业服务。实施公共就业服务人员能力提升计划,横向协同、纵向联动、政企合作,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服务队伍,加强职业指导、职业信息分析、创业指导等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建设。(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六、提升劳动者收入和权益保障水平

  (二十二)完善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加强企业工资收入宏观调控。完善分配制度,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积极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适时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职业薪酬信息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开展企业人工成本监测,及时跟踪评估该成本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二十三)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完善适应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实施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和特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推动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健全多元化的工伤预防机制,促进工程建设领域工伤预防和工伤保险全覆盖。试行用人单位从业的特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的办法。加快发展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为补充的“三支柱”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二十四)完善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包容性。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探索建立劳动保障违法行为联动查处和协助机制,加强区域间执法信息共享。推动劳动人事争议三方联合调解中心建设。实施“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全市劳动关系协调员、调解员、调停员素质提升工程。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加强对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监督、指导和服务,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探索采用电子形式订立劳动合同。规范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现全程网上办理和劳务派遣用工动态监管。深入开展广州市劳动关系和谐单位创建活动,及时更新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库的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名单,增强劳动关系和谐单位影响力。规范平台企业用工,明确平台企业劳动保护责任。(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创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加强仲裁机构和专业化队伍建设。加强智慧仲裁建设,依托“互联网+5G”、大数据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加快仲裁服务方式与业务的创新变革。优化在线调解仲裁服务内容、标准和流程,不断开拓新模式、新领域。(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七、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

  (二十六)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推进就业创业景气指数建设,建立就业失业动态监测体系。探索建立就业数据信息资源开放机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七)增强风险预警预判能力。实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动态预警,实现市、区、镇(街)三级可视化联防联动,完善企业规模裁员减员及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加强风险评估,适时发布失业预警信息,建立全面覆盖、响应迅速的应对机制。持续关注突发宏观经济事件对我市微观就业形势的影响,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群体的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和调查统计力度,及时分析企业用工形势变化。完善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制度,及时发布职业供需状况及预测。(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八)强化风险应对处置。制定分级政策储备和风险应对预案制度。加强规模性失业风险应急处置,指导企业依法依规裁员,允许困难企业在与职工协商一致基础上,采取依法调整工作时间安排、薪酬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二十九)完善失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失业保险扩围,进一步畅通申领渠道,提高政策受益率。用好用活失业保险促进企业稳岗、支持参保职工技能提升等政策,提高失业保险基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保生活基本功能作用,有效发挥防失业、促就业功能作用。畅通失业人员求助渠道,建立失业人员常态化帮扶机制,实现失业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生活保障联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广州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代章)

  2022年12月15日

附件:

  “十四五”时期就业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属性

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161.53]

[≥110]

预期性

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万人)

35.14

35

预期性

促进创业人数

[ 19 ]

[ 12.5 ]

预期性

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195

220

预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8.3

99

预期性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691.82

680

预期性

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万人次)

[164.6]

[100]

预期性

其中: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人次(万人次)

——

[10]

预期性

注:[  ]表示五年累计数。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浏览次数: -
分享文章到
返回顶部 打印页面 关闭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