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为:2023年07月28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专题 > 专题报道 > 疫情防控专栏 > 防控动态
广州监测发现两例猴痘病例 省疾控发布健康提醒
发表时间: 2023-07-14 11:23 信息来源: 广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字号:

  6月11日,广东省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醒信息:猴痘真的来了,但不要过于恐慌,普通市民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低;建议市民朋友要积极了解猴痘预防知识,做好健康防护。

  针对广州市监测发现两例猴痘病例,省疾控中心指出,虽然目前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防控工作已结束。特别要提醒的是,预防感染猴痘,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就是不要与有症状者密切接触。

  专家指出,感染动物和感染患者是猴痘传染源,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尤其是直接接触了患者疱疹和破损皮肤。而猴痘人际传播以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为主,普通市民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低。

  专家建议市民朋友做好健康防护,若在国内外有可疑动物、人员或猴痘病例接触史,或有同性性行为等高危行为,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境外旅居史和接触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

  个人如何预防猴痘?广东疾控还针对公众关心的猴痘病毒有关问题进行了再度解答。

  猴痘小知识

  传染源:

  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动物(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感染动物及猴痘病毒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猴痘病毒通过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

  动物传人:人接触感染动物的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可感染猴痘病毒。

  人与人: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猴痘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尚不能排除性传播。2022年发现的多例猴痘病例,在发病前发生过同性性行为,可能主要还是与性行为中的密切接触传播有关,目前尚不能确定是否会经过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传播。

  物传人:人与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接触也有可能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尤其是1981年后出生的人)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

  潜伏期:

  潜伏期5至21天,多为6至13天。

  临床症状:

  发病早期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前驱症状。90%患者出现明显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发病后1至3天,出现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和结痂几个阶段,不同形态的皮疹可同时存在。病程约2至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呕吐和腹泻引起的严重脱水、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等。2022年以来发现的病例临床表现相对较轻且不典型。

  预后情况: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

  如何预防?

  避免和罹患猴痘的人密切接触;避免在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

  全球猴痘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全球猴痘趋势报告,自2022年1月1日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所有6个区域已有111个成员国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了猴痘病例。截至2023年6月5日,共报告了87929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和1095例疑似病例,包括146例死亡病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6月6日更新的全球猴痘趋势报告,除西非和中非国家外,2022年以来持续暴发的猴痘疫情主要与一个或多个伴侣发生性关系的男男性行为人群(同性恋或双性恋男性)相关。

  全球病例主要特点

  96.2%病例为男性,中位年龄34岁;18~44岁男性占病例总数的79.0%;在已知性取向的病例中,84.1%的病例为男男性行为者,其中7.8%为双性恋男性。性接触为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占82.0%,其中最常见的暴露环境是有性接触的派对环境,占66.4%。


  信息来源:广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内容链接:https://www.gz.gov.cn/zt/yqfkzn/content/post_9034026.html

浏览次数: -
分享文章到
返回顶部 打印页面 关闭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