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100696927671X/2022-00456 分类:
发布机构: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成文日期: 2022-04-01
名称: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4-01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2-04-01  浏览次数:-

  一、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之年,也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人社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刻汲取我市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教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深入实施“七大民心”工程为抓手,凝心聚力为群众办实事,各项工作实现了“十四五”开门红、全年红,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作出了人社努力、贡献了人社力量。

  (一)全面加强党对人社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到人社工作的全过程。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和市委“两个维护”十二项制度机制,召开73次局党组会、27次中心组理论学习会,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有效。认真组织培训157场次,开展宣讲活动163场,做到全覆盖;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45项重点民生项目全部完成。三是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全面落实。实施新一轮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模范机关创建活动,局机关1个党支部被市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6个党组织(个人)获市直机关“两优一先”表彰。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讲好人社故事、传播人社声音。四是风清气正环境更加巩固。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入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纪律意识明显提升。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零容忍”惩治违规违纪问题,涵养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二)深刻汲取我市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教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深刻汲取教训,进一步树牢正确的政绩观,做到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激发广大党员干部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一是组织领导有力。第一时间召开全局干部大会,成立由局党组书记任组长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两次召开党组会专题研究部署整改工作,以整改推动思想认识深化、工作作风改进、工作能力提升。二是整改方向明确。在市纪委指导下,召开局领导班子专项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主动认领问题,举一反三,深入剖析原因,明确努力方向,在整改中体现政治站位、政治忠诚、政治担当。三是整改扎实推进。根据市专项整改方案,制定局3个牵头事项和42个配合事项“1+3”专项整改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举措,各项整改有序有力推进。

  (三)扎实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始终把常态化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狠抓全环节工作落实。一是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迅速组建党员突击队和驰援后备队,协助完成核酸检测22.3万多人次,1名局领导带领6名队员与荔湾区中南街道党员干部职工并肩战斗12天,党旗始终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二是疫情防控防线更加牢固。建立“一人一册”“每日一报”“零报告”制度,确保防控措施严丝合缝、滴水不漏。突出抓好技工院校、人力资源市场、职业培训机构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筑牢人社领域疫情防控坚强屏障。三是服务大局成效更加明显。密集发布以工代训等12份政策指引,广州成为全省唯一实施以工代训政策的地区,为受疫情影响的6万多家企业发放补贴18.84亿元;广韶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行动平台为3.43万家企业输送人才11.33万人;审核一线防疫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3005万元,核增一次性单列绩效工资总量共计 1.23亿元;办理257名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考察入编;延迟举行2项全国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点对点”向8万多名考生多次推送延考信息,没有发生负面新闻或消息;圆满完成251名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任务,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贡献了人社力量。

  (四)实施就业扩容提质“定心”工程。着眼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一是就业促进机制持续完善。出台“就业3.0版25条”援企稳岗扩就业政策措施,城镇新增就业33.55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52.5%,居全省第一;城镇登记失业率2.22%,就业形势稳定向好。创业担保贷款放贷量超19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52.3%。二是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在高校建设42个就业创业e站,开展专场招聘会1076场,提供岗位146万个,2021届广州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5%。组织“零距离”就业招聘会335场,提供岗位12.55万个,“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帮助18.14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和6.65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72.76%和153.23%,居全省首位。举办专场招聘会194场,提供岗位13.4万个,建立全国首个灵活就业与新业态就业法律援助服务站。安置随军家属350人。三是就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创新开发“摇一摇,附近职位随心找”微信小程序,优化“云招聘”“云指导”等服务产品,促进便捷就业、就近就业;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共举办招聘会1149场次,提供岗位99.9万个。跟踪联系重点企业106家,解决用工3.1万个,精准就业匹配度不断提高。

  (五)实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暖心”工程。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稳定器”作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一是覆盖全民的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参保2444.22万人次;全面落实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全省考核获A等次;放宽非本市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条件,33.46万名灵活就业人员在穗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出台实施广州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特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21.09万人,居全省第一;签发电子社保卡数1061万余张,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二是真金白银暖企措施成效明显。允许疫情等级为中高风险地区的单位、个人延期3个月办理参保缴费、待遇申领,待遇予以补发;落实降费率政策,为企业减负82.62亿元;累计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3.34亿元,惠及29.21万家企业,有力兜牢民生底线。三是普惠共享的待遇水平稳步增长。稳步有序落实全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过渡性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实现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第六年同步调整,调整后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提高至3834元/月;工伤保险伤残津贴提高至5939元/月,失业保险金标准调整到2070元/月,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六)实施技能人才培育“匠心”工程。深化三项工程羊城行动,壮大技术工人队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353万,其中高技能人才123.8万,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一是“粤菜师傅”品牌影响力全面提升。开展“粤菜师傅”人才培育行动,培训、认定“粤菜师傅”超4.9万人次。我市在省粤菜名品名店名厨评选中有53个入围,居全省首位。在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粤菜师傅”技能大赛中,获3金2银1铜2优胜,获奖率100%。二是“广东技工”与广州制造实现共同成长。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累计发放培训补贴185.8万人次,占全省四分之一强;开展数字技能人才评价和培训,实现区块链应用操作员等8种职业的18个等级标准互通互认;深化技工院校内涵发展,组建技工教育校企联盟,与华为共建ICT人才培育公共实训基地,推动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公办技师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9%;开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9874人,居全省首位;在广东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金牌数、奖牌数均居全省第一,实现办赛参赛 “双丰收”“双胜利”。三是“南粤家政”服务品牌深入民心。全市176个街镇和125个社区覆盖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累计提供家政服务30万人次,获评省家政龙头企业、诚信企业16家,培训家政人员9.6万人次,完成年度任务的240.96%,带动就业19.26万人。在广东省第一届“南粤家政”技能大赛中获金牌数、奖牌数均居全省第一。

  (七)实施“双区”建设湾区“同心”工程。着眼“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州所能”,推动大湾区民生保障融合发展。一是港澳居民在穗就业生活更便利。省市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业孵化基地开园运营。率先在全省发放香港“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生活补助。事业单位招聘港澳居民取得突破,8名港澳人员入编我市事业单位。港澳居民在穗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3.36万人次。二是穗港澳融合发展机制更完善。举办第十届“赢在广州”暨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业大赛,联合港澳举办第十一届穗港澳蓉青年技能竞赛。线上为香港机电工程署培训90人次,与香港职业训练局成功签署电业工程人才培养合作备忘录。设立全国首个粤港澳大湾区劳动争议创新研究院,出台国内首份港澳人才在内地参加职称评审规范性文件。三是区域城市交流合作更紧密。推动与深圳市人社局签署《“双城”联动框架协议》,全力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与湛江市人社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助力湛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八)实施激发人才活力“舒心”工程。大力营造“才源广进”引才、聚才、用才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是人才政策更加积极精准。制定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贯彻落实意见、“湾区人才”服务九条措施;出台外籍人才养老保险的专项政策;引进人才入户7.28万人,增幅达32.6%;累计发放人才绿卡1.1万张;新增取得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书10.19万人,居全省第一。二是人才集聚平台更加优质。出台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管理服务办法,全市7个园区全部开园,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规模、质量居全省首位。设立广东省博士博士后创新(中新广州知识城)示范中心,新增设立15家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数量居全省之首。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大数据平台建设扎实推进。三是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全省率先实施公共卫生机构“一类财政供给、二类绩效管理”改革。指导80家改革单位完成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创新在选调生招录中同步开展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聘。全国首创开展定向联合培养职业教育硕士试点工作,2021年招生27人。向生物岛实验室等4个企事业单位下放职称自主评审权。推荐参评国家级、省部级表彰奖励项目27个、先进集体147个、先进个人221人;“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团队”入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市属单位博士后团队在全国首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获2金5银5铜11个优胜奖,金银牌总数居全省首位。

  (九)实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安心”工程。加大劳动关系领域矛盾风险防范化解,织密织牢社会公平正义“安全网”。一是劳动关系综合治理改革创新实现“5个走在全国前列”:制定皮革皮具劳动定额指导标准,开展产业链薪酬调查,劳动争议仲裁“异步审理”,建成和谐劳动关系展馆,成立新业态劳动者权益监测服务中心。二是调解仲裁实现创新突破。“互联网+调解”仲裁模式全国推广,全年劳动仲裁结案率、调解成功率和仲裁终结率分别为97.39%、80.87%和80.45%。三是根治欠薪取得显著成效。严厉打击欠薪违法行为,全年为3.52万名劳动者追回工资3.41亿元,劳动保障监察和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均达100%;深入开展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查实的欠薪问题2022年春节前“清零”。四是开展信访积案化解行动。全年信访总量4.38万批次,按期答复率、受理率均100%,有效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十)实施事业发展增“信心”工程。在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中,努力打通人社服务“最后一公里”。一是全力推进法治人社建设。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修订《广州市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不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为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二是事业发展根基持续夯实。高质量编制实施 “十四五”规划,印发改革创新“1+3”工作方案,高站位推动部省战略合作补充协议,省人社厅支持广州人社事业发展20条政策措施56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市委常委会对人社领域改革创新工作予以充分肯定。三是服务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完善政务服务事项办事要素,55项行政权力顺利下移至各区;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实现“人才引进入户”“退休”“失业”等多个业务打包办,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广泛开展窗口业务技能练兵比武活动,我市3人荣获“全国人社知识通”称号,两名选手代表全省参加全国决赛,荣获第二名佳绩。四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巩固。深化贵州毕节、黔南州、安顺市对口帮扶成效,农村劳动力和脱贫人口实现就业分别达11.75万和7.71万人,完成全年任务8.4倍和64倍。建成“山海心连之家”服务站22个。招募66名“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助力乡村振兴。

  二、2022年工作计划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做好今年人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始终牢记“国之大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全面推进稳就业保就业,提升全民社保水平,打造人才强市,加强人事人才工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夯实事业发展基础,推动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在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中勇当排头兵作出新贡献。重点要在8个“聚焦”上持续发力、勇毅前行。

  (一)聚焦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大力实施扩容和提质行动。始终把“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办好2022年市民生实事之“强化失业人员就业精准帮扶,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就业服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2.5万人,促进创业2.5万人。一是强化就业优先战略。全面实施“就业3.0版25条”政策。修订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等政策,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机制,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创业者的资金支持。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二是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实施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持续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智能化建设,打造就业创业品牌项目。分批推出“就业智办”服务,促进“互联网+”与就业创业服务深度融合。引入市场力量共建基层“就业驿站”。健全就业失业统计监测机制,建立就业创业景气指数体系,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三是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专项行动。实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健全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帮扶机制,加强公益性岗位统筹开发力度,举办300场“零距离”招聘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开展“南粤春暖”“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稳定异地务工人员就业。做好随军家属安置工作。

  (二)聚焦规则衔接融合发展,全力推动“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推动大湾区民生领域深度融通。一是用好用足部省支持政策。加快推进部省战略合作补充协议、省厅支持广州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20条政策措施落实落地。二是支持港澳居民来穗发展。高水平举办第十一届“赢在广州”暨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业大赛,开展“羊城邀约”港澳青年专场招聘活动,探索建立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畅通事业单位招聘港澳居民渠道,便利港澳人才在穗就业创业执业。三是推动三地民生制度融通。全面落实港澳居民在穗参保政策和外籍高层次人才养老保险继续缴费政策,推动建立湾区社保通“跨境办”渠道。按照国家部署要求,开展外籍家政人员和家政培训师引进试点。进一步扩大港澳籍劳动争议调解员仲裁员规模。四是深化湾区交流合作。加强穗港澳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共同组织技能培训、竞赛集训、院校交流等活动。全面落实广深人社“双城”联动协议,加强交流互访、经验互鉴,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三)聚焦兜牢民生底线,健全完善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保体系。进一步扎牢民生保障网,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一是扎实推进社保制度改革。贯彻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落实单位缴费比例从14%统一至15%。全面落实机关事业单位“中人”按新办法计发待遇,完成职业年金实账积累收官工作。出台实施我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推进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实施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和特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推动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制定我市企业年金发展指导意见,推动建立行业性、区域性企业年金制度,持续扩大覆盖面。按照国家部署稳妥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二是稳步推动社保提标扩面。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做好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精准扩面,推动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落实企业养老保险过渡性养老金改革和基本养老金、工伤、伤残津贴年度调整,稳步提升社保待遇水平。三是加强社保基金管理风险防控。开展社保基金管理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强化社保基金收支管理和运行监测。修订完善基金监督工作规则,深入开展诚信签约活动。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保或挪用贪占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违法行为,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

  (四)聚焦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推动三项工程羊城行动高质量发展。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擦亮三项工程走在全省前列亮丽名片。一是进一步增强“粤菜师傅”传播力。高质量培育“粤菜师傅”,全年培训不少于6000人次。以“广府河粉”为重点,组织广府特色小吃制作技能大赛,加强与阿里生活本部合作,开设网上小吃品牌馆。宣传推广粤菜文化,举办中华美食荟活动,开展广州-釜山美食交流,推动“粤菜师傅”走出广东、走向世界。二是进一步擦亮“广东技工”品牌。出台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全力备战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深度推进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广州)研究中心建设,加快世赛成果转化运用。大力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推动全年新增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8.6万人以上。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性培训15万人次以上。优化技工教育发展格局,构建以市工程学院和技师学院为引领,高级技工学校为支撑,普通技工学校为基础的技能人才培养格局。三是进一步提升“南粤家政”品质。开展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行动,创建“一街(镇)一品”羊城家政服务品牌。扶持建设1个省级家政产业园,10家家政服务龙头企业和10家家政诚信企业,20家以上“羊城家政优质服务门店”。加强家政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全市开展家政职业技能培训8万人次以上,促进16万人以上新增和稳定就业创业。

  (五)聚焦服务制造业立市,打造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围绕“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打造“一流工匠主阵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技能人才支撑。一是建立健全广州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聚焦制造业等领域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全年认定备案机构总量450家以上;大力推进我市技能人才培养平台载体,建设16个战略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打造战略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成长全链条;开展产训结合建设试点行动,大力培养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卡脖子”技术实现新突破。二是构建技工教育发展新格局。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提质培优”计划,积极稳妥做好从化区高级技工学校等4所院校调整改革工作。加速推进市属技师学院纳入高职序列,大力推进广州科技教育城建设。逐步统筹生均拨款按照高等职业院校经费标准拨付。支持民办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三是深化产教融合。紧密对接21条重点产业链,动态调整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加强与产业链企业人才培养合作,为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探索建立产教融合联盟,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全年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8000人次以上。

  (六)聚焦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持续优化“才源广进”人才创新创业沃土。紧贴广州优先发展产业和新业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营造“要创业来广州、要创新到广州”近悦远来人才生态。一是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出台差别化入户市外迁入管理办法和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完善引进人才入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修订人才绿卡制度和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编制发布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推进“湾区人才”和“乡村工匠”建设。二是加快人才发展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告知承诺制。全面推进广州人才大数据建设,推动人才大数据产业生态发展。三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向更多新型研发机构、企业下放主体人才系列职称自主评审权。优化海外优秀青年人才来穗创新创业政策,修订鼓励留学人员来穗工作规定和资助管理办法。扩大高技能人才与专技人才职称评价贯通领域,促进两类人才融合发展。四是推进事业单位规范化管理。实施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指导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双高计划”人事制度改革。制定规范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短缺专业人才政策。继续推进定向培养职业教育硕士试点。开展事业单位校园招聘“优才计划”。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高层次人才绩效工资分配激励机制。落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正常调整政策,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保障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待遇。扎实做好全市表彰奖励工作及规范管理。

  (七)聚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大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着眼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大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完善劳动关系调处机制。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出台加强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权益保障指导意见,扩大电子劳动合同影响力和应用面,加快省市共建海珠区粤港澳大湾区和谐劳动关系多元治理试验区建设,全面开展特殊工时管理改革试点。二是健全根治欠薪长效机制。贯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开展劳动保障监察专项执法行动。推动工程建设领域实名管理、工资专户、工资保证金等制度实现全覆盖。扎实做好国家、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迎检工作。三是提升劳动争议仲裁效能。建设互联网送达平台,实现仲裁办案文书在线送达。探索“要件式调解仲裁”办案方式,实现调解与仲裁的有机融合、无缝衔接。支持广州开发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劳动争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创新试点。四是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加强风险研判,注重源头治理,推动信访突出问题和积案化解。

  (八)聚焦强基固本便民服务,不断夯实人社事业发展基础。深化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是强化行风建设。完善行政审批权责清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推进“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推动高频服务事项提速办、即时办。落实优化营商环境5.0改革,做好世行、国家和省优化劳动力市场监管营商环境评估工作。开展常态化练兵比武,运用“好差评”数据,提升窗口服务效能。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广州)人才大数据平台建设纳入全国一体化国家大数据中心建设。落实首席数据官试点工作,加快人社数据跨层级跨部门信息共享应用。三是提升社保卡服务水平。大力推进“一卡通”,在人社领域全面实现身份凭证用卡、人社缴费凭卡、补贴待遇进卡、工伤结算持卡。全面推行电子社保卡“扫码登录”“授权登录”,推动电子社保卡在更多领域“一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