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就业季。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前的广场上,“阳光就业”高校毕业生招聘会正在举办,近千名毕业生来回穿梭于各个企业摊位中,互与参会的企业负责人详细交谈,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应聘者求职意愿等情况。
“此次招聘会共有96家用人单位线下参会,推出3600余个岗位,主要集中在信息通信、互联网科技、教育科研、金融投资、文化传媒及广告出版等行业。”现场,招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是广州“稳就业”的“学校一角”。2023年上半年,广州人社部门举办各类“阳光就业”招聘活动468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65.13万个。
今年以来,广州多措并举,推动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成效初显。1-6月,广州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18万人,全省排名第一,完成全市年度任务的66%。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广州以重点群体稳就业、主动服务保用工、建好平台促就业三项工作,稳住“就业底盘”,兜牢“幸福底线”。
打出组合拳,支起大学生就业“保护伞”
他是从潮汕农村走出来的贫困生,曾因经济困难差点辍学;他是广州木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刚毕业一年,一手创立的公司年营收将近300万。
“我是通过‘赢在广州’大赛这个平台,实现从学生到创业者的成功转变”他叫林大彬,从特困学子到科技公司创始人,在“创时代”浪潮中,林大彬始终记得,参加第十届“赢在广州”创业大赛时的场景。
高校毕业生是重点就业群体,是广州稳就业、促创业、防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广州作为全国大学生最多的城市,如何让大学生“好就业”“就好业”,是广州人社部门的重要课题。
2012年,“赢在广州”大学生创业大赛举办,已连续举办第12年,累计超过10万个大学生创业项目报名参赛。目前,大赛累计评选出507个获奖创业项目,发放创业扶持资金总额约1610万元。507个获奖项目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人数超过6000人。
林大彬就是万千大赛受益者中的其中一名。
作为大学生创业者,起初,林大彬及团队和很多初创者一样,在起步阶段面临着缺少资金、资源、管理经验不足等困难,他们便萌发了参加创业比赛的想法。
林大彬坦言,通过“赢在广州”大学生创业大赛平台,他不仅学会梳理创业项目的商业逻辑,并获得宝贵的创业资源,10万元的大赛扶持资金更为创业团队雪中送炭,既解决了项目初期的融资问题,也增强团队进一步设计研发产品、以创新带动创业就业的信心和实力。
如今,木木科技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高速发展,更在带动就业方面展现了更大的担当,团队累计带动就业1520人,有138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6人自主创业。
在大学生创业形成就业倍增效应的同时,广州继续打出大学生就业组合拳。
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广州联合50所院校创立就业创业e站,将公共就业服务扩展至毕业生离校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就业创业e站相关负责人介绍,服务站设有专门场地,配备专职老师和学生管理团队,组建了校内外专家就业创业导师团队,并制定了站点运营的规章制度。去年,在就业创业e站的配合下,广外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接近95%,超过全省本科院校平均水平。
此外,今年上半年,广州累计举办“阳光就业”线上线下招聘活动468场,提供就业岗位65.13万个;依托“阳光就业”小程序发布招聘需求11.40万人次,简历投递12.51万份次。举办就业创业讲座305场,高频开展校园招聘会、就业见习网络匹配会……
大学生创业大赛,院校就业创业e站,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广州多措并举,与高校毕业生求职者“双向奔赴”,支起就业“保护伞”。
一一“结对”,打好企业用工“攻坚战”
7月11日,海珠区的港澳青年人才就业驿站举办了一场特别的“结对”活动,就业服务专员代表分别与广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蛋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家企业正式结对。
“‘结对’后,我们将通过微信、电话、走访、座谈等方式,从推送宣传惠企政策、实时对接用工需求、高质高效发布信息、有效有度服务惠企四个方面为对应企业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常态化的用工服务和指导。”就业服务专员介绍,结对活动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点对点帮助企业解决招聘用工、企业发展等方面遇到的难点疑点。
去年,5名就业服务专员代表分别与广东芯粤能半导体有限公司、广船国际有限公司、艾利(广州)包装系统产品有限公司、广州辑因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海缝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共5家企业代表结对。
“增强了我们的用工稳定性!”广东医谷南沙园区代表说,自从结对后,珠江街就业服务专员经常到医谷基地推送就业补贴政策和协助开展招用工工作,园区内许多高新技术企业都不同程度上享受了相关人才补贴政策优惠。
保用工就是保就业,保就业就是保民生。
广州对接21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专精特新”等重点企业,健全完善重点企业库并实时动态调整,进一步密切就业服务专员与重点企业的定点对接跟踪联系,依据企业注册地所属地区向每家企业统筹安排就业服务专员,建立用工服务三级联络机制和跟踪服务台账,建立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机制。
截至6月30日,共258名就业服务专员与4586家重点企业“结对子”,提供24小时不打烊服务,为重点企业调度用工1.45万人次。在保用工和稳岗位的目标上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在新业态用工保障上,广州走出了“创新之路”。
今年3月,全国首个新业态用工保障行业自治组织,广州市新业态用工保障联盟成立,是广州率先全国支持新业态发展的创新举措,由平台企业、人力资源机构、专家智库、从业者代表等63个成员组成。
“我们旨在携手新业态用工企业、为新业态用工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智库和业内劳动者代表等,积极推进行业自治,共促广州新业态高质量发展。”联盟相关负责人介绍。
广州市新业态用工保障联盟将架起政府与平台企业、合作企业、新业态劳动者之间交流的桥梁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用工关系,在推动新业态用工保障工作上走在全国“前列”,打造新业态用工保障的“广州样板”。
搭建平台,织牢创业就业“服务网”
在南沙,有这样一座特别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
楼上,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内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楼下,已经孵化成功的创业成果正在参加香港科大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与一众优秀的创业团队通过赛事达到交流学习、互相借鉴进步的目的。
这里是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下称“创新工场”),是广东省首批粤港澳大湾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广州市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及粤港两地共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南沙方案》提出,“进一步优化提升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等平台环境,拓展服务内容”。目前,广州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52个,累计孵化项目数量7417个,其中港澳项目数量2099个;累计带动就业人数7.77万人,其中港澳居民人数2704人。
作为首批粤港澳大湾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工场青创团队提供研发、办公及活动场地,并提供创业孵化服务。此外,基地每年举办香港科大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主题交流、培训及赛事活动。
一方面,基地通过研究院链接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们的原始创新资源和成果,以创新赋能创业,另一方面,通过香港科技大学、研究院链接政府机构、投融资机构和产业界合作伙伴,以政策、资本和市场赋能创业。
今年以来,全市52个港澳青创基地结合本市资源、行业优势,织成港澳青年创业就业“服务网”,为港澳青年提供政策支持、创业辅导、科技服务、投融资、项目推介对接等创业服务,不断提升对入驻基地项目、港澳青年的服务品质。
(来源:南方+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nftouch/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