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专题 > 人才工作 > 博士后 > 培养平台 >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广州航海学院
发表时间: 2023-02-24 14:45 信息来源: 市人社局 专技处 浏览字号:


广州航海学院是隶属广州市人民政府管理的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是我国三所独立建制的海事本科院校之一,2017年入选广东省第一届“文明校园”,2018年入选广东省“冲补强”计划“强特色”建设高校,是广东省基层人民武装部建设省级试点单位,是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国内首批7所航海院校之一,被誉为“航海家的摇篮”。学校现有本科专业32个,涵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等六大学科门类,设有14个教学单位,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82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9.59%。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分别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和海珠区,校园占地面积682389.78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65325.57平方米(生均面积13.7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04316.6平方米,生均为8.63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889.36万元;纸质图书108.2万册,电子图书50.7万册。建有校内实验室115个,其中基础实验室21个,专业实验室94个,校内实习工厂和设施完备的水上训练中心各1个。现有教职工838人,其中专任教师587人,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268人(其中教授61人、其他正高9人),占专任教师45.7%;具有硕博士学位的48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1.80%。学校现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省级重点建设学科3个,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4个,广东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建设有粤港澳大湾区航运研究院、海洋新材料研究院等校级科研平台11个;获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广东发展研究奖二等奖1项。多篇专项咨询报告、提案、政策建议得到国务院、广东省领导的高度肯定。近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广东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等课题100多项,其中,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成功申请面上项目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合计获得资助145万元,项目数量与资助金额均取得历史性突破。“十三五”期间,学校累计获得市厅级及以上课题180项,横向项目520项,总经费5377.3万元;发表学术论文985篇。学校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承担省级教改项目48项。有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3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4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成国际海事组织(IMO)示范课1门,省级一流、精品课程等20门。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名师19名。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协同育人。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共建“中英联合海事研究中心”,与外交学院共建“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海上合作基地”,与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共建“泛珠国际航运创新研究院”。与澳门城市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瑞典世界海事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国际大学等22所国外知名院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201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广州市委市政府明确以广州航海学院为基础筹建广州交通大学。2021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加快推动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广州交通大学等高校。

研究领域方向

1)智能焊接制造与装备方向

智能焊接制造与装备方向主要方向为面向交通装备的智能化焊接、增材制造及再制造技术研究,在高效焊接方法、智能化焊接制造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近年来开展了轨道交通轻量化焊接制造、机器人搅拌摩擦焊接、高熔点合金搅拌摩擦焊、轨道交通高效率自动化弧焊装备,船海工程高效率焊接方法、钛合金焊接及大型构件增材制造与性能调控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在焊接热源与材料的交互作用机制、焊接过程控制及焊接结构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基于以上研究基础,该方向的团队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总装预研、中央军委科技委国防创新专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专项等项目50余项,纵向项目经费额度超过5000万元,荣获省部级奖励近10项,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40余项。团队在高效弧焊装备开发、搅拌摩擦焊机头与搅拌工具设计、智能焊接系统集成、焊接工艺开发等方面形成多项技术储备,并在攀钢、中车、东方重工、三一重工等多家龙头企业实现推广应用与成果转化,横向技术服务经费平均每年超过400万元。

2)海洋严酷环境材料蚀损过程控制与防护方向

海洋严酷环境材料蚀损过程控制与防护方向形成了以尹衍升教授(原上海市领军人才)领衔的科研人才队伍,研究内容包括:深海服役材料蚀损界面及蚀损过程动力学研究与材料防护技术——探索深海及其极限环境海域材料使役行为演变规律与机理、热液区域极端因素对材料组织结构耦合蚀损机制等科学问题;开展深海及其极限环境海域载荷与材料在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特性演变规律的实验技术及特种材料设计;南海高湿热环境下材料的微生物附着腐蚀过程及其防护技术——揭示海洋污损生物在材料表面附着的界面结合作用机制、探讨生物黏附剂与材料表面的分子构成对生物附着行为的影响规律、揭示典型生物暂时性附着向永久性附着转变的关键控制因素,阐明生物体分泌的黏附剂与材料表面的固化结合机制,阐明表/界面结构分别对生物体和南海环境介质与材料间界面作用影响的内在关系;极地、远海环境下材料的蚀损机制与防护技术——完善零下20-60℃超低温摩擦磨损模拟环境建立和测试体系、建立冰水混合区域原位和动态腐蚀参数检测标准、系统研究低温海水环境中长程磨损工况下的力学与化学交互作用机理、为设计极寒与远洋环境具有良好减摩耐磨功效的高性能钢铁材料积累试验数据、研究海冰与船体相互作用机理和冰池模型试验技术、研究冰区航行船舶船用设备的防冻技术。

3)船舶与海洋工程智能制造-新能源在船舶上的应用-船舶尾气减排方向

该研究方向由广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广东省船舶节能减排与安全监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陈爱国主持,联合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有扎实合作基础的、拥有核心竞争力的稳定的创新团队。近几年,团队引进和培养学术带头人2名,引进和培养优秀骨干教师11名,在原有31人的基础上,发展成拥有44人的规模,其中,正高职称16人,副高职称15人。主要开展的研究包括如下:(1)船舶设计制造与营运节能减排技术研究——研究进行珠江水系运输船的船型、型线优化、结构强度优化,设计应用节能减排设备,设计节能减排型船舶;船舶制造生产流程的优化,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应用,控制变形、提高制造精度,制造节 能减排型船舶;船舶营运状况检测与节能控制技术、深海作业吊机主动式波浪补偿技术;(2)新型绿色能源动力船舶技术研究——研究太阳能与风能和波浪能在船舶和海洋 工程上的应用;太阳能风帆能源利用最 大化技术研究;太阳能风帆万向装置及 控制技术;适用太阳能吸收的船型优化设计;(3)船舶安全监管技术研究——研究基于风险管理策略的船舶海事监管政策;游艇俱乐部安全与防污染监管政策;海船应用LNG的安全监督管理规定;海洋工程安全与防污染海事监管政策。


浏览次数: -
分享文章到
返回顶部 打印页面 关闭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