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有色工业建筑质量检测站有限公司(原广东省有色金属工业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简称: “广东省有色检测站”)成立于1953年,原隶属于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2019年由国有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科研及业务工作涵盖:地基基础、建筑结构、建筑环境、建筑节能、建筑防火、建筑材料、建筑幕墙、道路桥梁、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房屋安全鉴定、工程勘察与物探测试、技术咨询服务等领域,是一家集房建、市政、公路、水利、有色金属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和检测机构。
70多年来,广东省有色检测站团结合作,奋发作为,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为广东省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广东省有色检测站设有黄埔总部、南沙检测中心、增城实验室,下设阳江分公司,惠州公司,并已建成省内领先的全自动混凝土抗压实验室、全自动混凝土抗渗实验室。注册资本4168万元,仪器设备3000多台,检验检测参数13000多个,建筑面积13000多平米,拥有省级学会科学技术奖5项,授权专利40余项,主参编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10余项,拥有包括博士、硕士、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消防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一大批中青年骨干在内的近300人优秀人才队伍。
新时代新征程,广东省有色检测站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和合共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给机会、给平台,重成长、重出色”的人才理念,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提升在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大检测时代的领跑者。近几年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助力检测技术服务高质量发展。2019年,销售收入8626万元,合同交易额1.10亿元,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11.3%。2020年,销售收入1.06亿元,合同交易额2.22亿元,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7.2%。2021年,销售收入1.44亿元,合同交易额2.54亿元,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5.4%。
本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有“广东省建筑数字化与智慧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总部地处“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立足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领域,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是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化检测技术,智能化检测设备、信息化检测系统等数字化与智慧检测技术,聚焦低碳建筑、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发展,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吸收和消化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先进技术为辅,逐渐形成符合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特点,并具有自身技术特色的工程检测技术、工艺和服务。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由人工检测向自动检测、由破损类检测向智能无损检测、由信息化向数字化和智慧化的转型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检测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中心2023-2026年发展战略规划将围绕建筑工程检测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紧扣绿色、“双碳”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数字化和智慧化检测研究,解决行业在发展中迫切关注的技术难题。
1.数字化检测技术研究:开展新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检测行业中的应用研究,并结合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提升无损检测技术的效率和可靠性。计划在2023-2024年开展并完成“建筑外维护系统防水性能智慧检测技术研究”项目,在2025年-2026年开展“市政道路及排水系统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项目。
2.智能化检测设备研究:为了提升检测效率,提升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工程中心将自动化控制技术与检测方法相结合,联合检测设备厂商,开展自动化检测设备的开发。计划在2023-2024年开展并完成“全自动混凝土氯离子含量智能检测系统开发”项目,在2025年-2026年开展“全自动数字化混凝土芯样切割研磨系统开发”项目。
3.信息化检测系统研究:将智能化、信息化技术与工业检测设备相结合,进行本行业信息化检测系统开发,提高计量检测产品数据的溯源能力,助推检测行业数字化方向的发展。计划在2023-2024年开展并完成“建筑数字化与智慧检测订单系统研究”项目,在2025年-2026年开展“建筑健康智慧监测系统开发”项目。
2022年本公司获省级行业协(学)会5项,已授权发明专利9件,实用新型专利23件。“既有玻璃幕墙损伤系列关键检测技术研究”课题获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房屋鉴定报告数字化智慧编制系统”课题获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基于层析成像技术的混凝土内部缺陷智慧检测技术研究”课题荣获广东省市政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装配式外墙自动化淋水装置及渗漏检测系统研究”课题荣获广东省建设工程绿色和装配式发展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超高性能混凝土疲劳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课题荣获广东省建设工程绿色和装配式发展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编制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3项,团体标准2项,其中主编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2项。参编国家标准《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 17671-2021已发布。
本公司良好的财务状况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保证创新实践基地在研究开发方面具备完善的基础条件,为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积极开展省内外的科技合作和交流,活跃学术氛围,博采众长,提高企业学术研究层次,重视“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以项目合作为纽带,加强与科研院校的联系及沟通,通过校企合作,双方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提高公司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促进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双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