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专题 > 人才工作 > 博士后 > 培养平台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广州大学
发表时间: 2025-02-13 09:26 信息来源: 市人社局 专技处 浏览字号:

广州大学1.0.jpg

广州大学(Guangzhou University)于2000年合并组建,有着90多年的办学传统,现有大学城、桂花岗、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一校三园”。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设有25个专业学院,涵盖11大学科门类,现有10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广东省重点学科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植物学与动物学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个学科上榜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其中土木工程和化学工程学科进入世界排名前百强;27学科上榜软科2023中国最好学科”,其中2个位列全国前12%7个位列全国前20%。学校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世界大学第463位、中国内地高校第78位。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通过培育与引进并举,形成一支师德高尚、学术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在岗教职工327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88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75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中被聘为副高以上专业职务1248人,具有博士学位1690人。现有全职两院院士6人、全职外国院士3人、双聘院士4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人、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329人。

学校现有数学、土木工程、统计学、教育学、天文学、生物学、网络空间安全、工商管理学等8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410多人,博士后队伍规模持续扩大,整体实力迅速提升,科研生力军作用突显,已成为学校培养、遴选优秀青年师资的重要来源。截至目前,累计超过1/3的博士后出站后留校任教。

博学笃行、与时俱进。广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强化服务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教育和人才高地建设,服务广州建设引领型全球城市的使命担当,不断追求学术卓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创新型大学

1. 广州大学数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广州大学数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12年获批设立,是广州大学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之一。该站学科方向特色鲜明,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现有教授3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13人。

广州大学数学学科是广东省“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和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级(并列全国第39位),2021年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该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授权点,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安全三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入选上海软科“2019中国最好学科”,数学教育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近五年来,广州大学数学学科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广东省教学团队1项、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项目共99项;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5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部;获发明专利5项。

广州大学数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特色鲜明,质量高、影响大、口碑佳,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信息产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2.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12年获批设立,是广州大学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之一。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科为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水利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现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交通工程4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3个专业于2019年获批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土木和给排水为国家特色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现有教职工215人,专任教师135人,正高职称36人,副高职称76人,博士学位教师153人。学科有全职两院院士3人,特聘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0余人次。减震防灾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拥有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10余个、国家/省级教学平台6个,2007年获批减震控制与结构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2020年获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与“111”引智计划,将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智慧运维创新枢纽实验室平台体系。近5年,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百项,工程技术服务项目40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成果奖10余项;主编参编国际、国家技术标准20余部。学科以结构抗震与减震控制、抗风防灾与安全、结构健康监测和工程防护为特色,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港珠澳大桥、广州塔、嫦娥五号等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成为指导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安全和智慧运维的尖端智库。

3. 广州大学统计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广州大学统计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14年获批设立。广州大学统计学科是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和广州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自2013年以来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现有省级研究机构广东金融发展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2020年)、市级研究机构广州国际金融研究院(合署广州大学金融研究院,2014年)、校级研究机构岭南统计科学研究中心(2011年)、数字经济与智慧管理交叉学科平台(2022年);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B等级。

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11人,讲师及以下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1人,博士占比96.88%。专任教师中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广州市青年后备人才4人,广州市宣传思想文化优秀人才1人。

广州大学统计学科以统计学为支撑,与经济学、社会学和生命科学深度交叉融合,形成了金融统计、经济统计、数理统计与数据科学四个优势学科方向,并形成4个教学科研团队。金融统计学科团队包括刘金全、李正辉、崔霞等教授,该方向在方法上突出时间序列和国民核算技术的研究,在内容上突出货币政策、宏观金融风险、数字金融等方面研究。经济统计学科团队包括傅元海、王孟欣、李庭辉等教授,该方向在方法上突出投入产出和数量经济研究,在内容上突出创新、经济转型等方面研究。数理统计学科团队围绕金融随机分析和试验设计进行理论和应用研究。数据科学围绕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方面进行理论和应用研究。

近五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省部级课题3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4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250多篇、高被引论文18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编著教材1部;为国家驻粤金融监管部门,省、市相关政府部门及高校、金融机构等报送金融要情快报、金融政策内参、专题咨询报告150余份;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

4. 广州大学教育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广州大学教育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19年获批立。广州大学教育学学科历史悠久,陈一百教授、张人杰教授、刘晖教授是学科奠基人。现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拥有教育部民族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教育学科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拥有教育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相关学位点包括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心理专业学位授权点。开设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等本科专业,其中教育技术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科现有专任教师84人,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31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与学生发展等,设置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发展与教育政策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以及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中心、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发展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近五年来,本学科共承担国家级课题近50项,其它各类课题120余项,研究经费近3000万元在《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千篇,出版著作、教材60余部;科研成果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5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

本学科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基础,以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为核心,以高水平学术团队建设为抓手,为广州和大湾区培养优质师资,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和区域教育政策咨询,致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枢纽、岭南特色师资培养和学术服务基地。

5. 广州大学天文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广州大学天文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23年获批立。广州大学天文学科开始于1993年,近年来紧扣国家天文发展战略需求,建设成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2018年获天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已形成了完整的从天文本科到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近五年软科学科排名位于内地高校第7-9位,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

本流动站有高水平的科研和师资队伍,现有33名团队成员,其中高级职称24人(正高12人),博士生导师8人。在活动星系核与星系物理、致密与高能天体物理、恒星与星际介质物理、天文技术与方法等4个方向具有学科特色和优势,拥有国际知名的耀变体光变研究团队,有国际上SKA科学数据处理领域的顶尖专家,在致密天体、恒星形成领域的研究方面也形成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科研团队。学科团队曾获得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先进团队,是广州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五星级团队。

本学科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30余项,包括7项重大和重点项目8项国防和地方科研项目,人均科研经费充足。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需求,是天文领域国际合作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SKA)、中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的参与建设单位,是唯一代表中国获得SKA科学数据处理工程合同的中方单位,为提升我国在SKA国际合作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出了突出贡献。

本学科建有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同时也是省级科研平台),建有广东省高校天文观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与鹏城实验室合作开展海量天文数据处理平台建设,能够为博士后人才成长提供了高水平的科研平台。

6. 广州大学生物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广州大学生物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23年获批立。生物学是广州大学传统与重点发展学科,在历经本硕博点等60余年的发展,紧跟国际前沿,密切结合区域特点,错位发展,形成了植物学、遗传学、生理学与生物医药、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以及动物学等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大的学科方向,重点聚焦植物细胞信号转导分子机制、重要作物智能育种、精准基因编辑与人类健康、生物适应性进化等特色研究方向,其中部分学科方向实力雄厚,已成为国内外高度认可的生物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科目前拥有生物科学(师范)、生物科学、生物制药3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生物科学(师范)为广东省一流专业和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学科教学(生物)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现有教职工170人,专任教师80人,正高职称21人,副高职称29人,博士学位教师74人。

广州大学生物学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研究平台1个,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种质资源库1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厅国际合作研究平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研究平台1个,广州市重点学科1个。近3年来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25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十四五”重点研发专项揭榜挂帅项目12022,科技部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12022、总经费9307余万。在Nature Genetics等一系列高水平刊物发表学术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其中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1项。

7. 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23年获批立。学院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入选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20192020连续两年位列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第四,2022年软科中国排名全国第八,学科实力在国内高校中属一流行列。

学科现有教职工78人,专职教师49人,近半数教师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网络空间安全相关专业从教经历,包括教授25人,副教授19人,讲师5人。

依托广州大学网络空间信息+智能应用技术创新枢纽、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中央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学院在网络与系统安全、物联网安全、大数据安全、先进计算技术、大数据计算与智能等网络空间热点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新增网络偏差行为学等交叉学科,助力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舆情分析等学科领域,形成了支撑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国防服务的完整链条。近三年,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外国青年学者项目、军委科技委创新项目、装备预研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课题/子课题近百项,科研经费逾亿元,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获专利授权40余项。

8. 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23年获批设立。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MPAcc)、旅游管理硕士(MTA)专业学位授权点。

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内有第九轮广东省重点学科“统计学”和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2021-2025年)重点建设学科“数字经济”的支撑,被《广州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列入“2+5”学科与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内容;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科技部“三创营众创空间平台”),省级研究基地8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学科拥有一支具有良好学术造诣和较大影响的专业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66人,其中教授25人,博导19人,具有斯坦福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及海外经历的教师90余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工商管理组)成员1人、第五届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省教学名师2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人、博士生导师15人。近年来学科发展迅速,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B-,近三年软科排名由74位上升为41位,进入全国工商管理学科前14%

近三年,工商管理学科科研成果丰硕。教师承担的纵向科研项目共185项,省部级以上项目131项,其中,国家自科项目36项,国家社科项目25项(重大项目4项);承担地方政府项目、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等共计107项。近五年来,本学科成员获得省部级奖励7项,在国内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490篇,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567篇,出版专著33部。

未来三年,工商管理学科将重点围绕数字经济创新管理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智能财务与公司治理、重大基础设施智能建造与运营管理、智慧文旅五大领域,将本学科打造成为以“德商、智商、数商”三商融合为特色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浏览次数: -
分享文章到
返回顶部 打印页面 关闭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