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专题 > 专题报道 > 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019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表时间: 2019-08-27 17:17 信息来源: 本网 浏览字号:

穗人社函〔2019〕1055号

陈茂善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着力提高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的建议》(第1019号)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市、市总工会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并与您在8月20日和21日进行了电话沟通,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高技能人才培育的情况

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要求,围绕“四个方面”出新出彩,坚持把技能培训、技能提升摆在突出位置,创新政策举措,加大投入力度,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8年底,我市技能人才总量26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82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31.2%,有8名企事业单位的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

(一)加强统筹,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一是深化技工院校内涵发展。目前我市有1个教科研机构、27所技工院校,其中3所技工院校被纳入广东省10所高水平技师学院创建学校,去年9月我市成功承办了第一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并在大赛中获一等奖3个(占全省的60%)、二等奖1个,参赛成绩居全省全国前列。二是依托社会力量开展技能培训。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举办培训机构,全市现有民办职业培训机构180家。三是统筹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按“一中心三区七点”的规划,建设一个中心基地,南沙区、开发区、番禺区三个区域分基地,七所市属国家级高级技工院校分基地,目前10个分基地已投入使用,年实训鉴定量超过11万人次。还建成9个国家级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6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8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命名市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30家,在弘扬劳模精神、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四是坚持以技能竞赛引领技能人才培养。重视在技能竞赛中选择和培养技能人才,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我市选手先后参加4届世界技能大赛,共获2金3银5铜9优胜奖,获奖数占全国的21%、全省的50%;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我市有12名选手代表国家代参加11个项目的比赛,入选人数和项目均占全国的20%、全省的55%;在历届“穗港澳蓉青年技能竞赛”中,共获29个冠军、37个亚军和22个季军,长期居四地奖牌数榜首;在全市开展“羊城工匠杯”劳动和技能竞赛23项、其他竞赛10余项,全市劳动和技能竞赛累计参赛职工约280万人次,年均竞赛工种达百个,带动岗位练兵人数达10万人次,在全省乃至全国打造起极具影响力的职业技能竞赛品牌。市工信局2018年举办了“创客中国”大健康创新创业大赛,以“以资引技,以技提质”为主线,征集到国内企业和产业园区技术需求123项,输送对标技术项目108个,洽谈合作项目55个,实现了项目高效征集与对接。

(二)校企合作,构建职业教育稳健发展体系。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深化校企在员工培训、技能鉴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的合作,全市27所技工院校,开设424个职业(工种),涵盖一、二、三产业专业,培养层次包括初级工到高级技师5个级别;部分院校与联想集团、格力电器、长虹集团、吉利汽车、京东集团、比亚迪等世界500强或知名企业共同合作,设立校企双制班、订单班、冠名班等,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使之达到职业技能标准和岗位要求。近年来,我市努力调动企政社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各方在协同育人、协同发展、协同就业等方面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具体任务要求,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使教学模式与产教融合的要求全面接轨,加强学生的生产性实践训练,市属院校已与40多个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已启动开展校企合作示范学院建设项目,首批4个示范学院已经开始建设。

(三)整合资源,着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我市率先在全国开展企业技师考评工作,率先在全国推出技师、高级技师社会化考评办法,率先在全国实行技师特殊认证和技师转系列认证办法,建立了由核心能力评价、工作业绩评价、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和理论知识考试四大模块构成的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难题,“广州模式”的评价模式得到了肯定并被人社部向全国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截至目前,已组织了上百家企(行)业,超过8万多人次,实施了近百个主体职业(工种)的多元评价。

(四)加大投入,贯彻落实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补贴政策。我市从2014年起,围绕本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全面实施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补贴政策,企业和劳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相关职业(工种)参加培训,政府每年在就业专项中拨付补贴资金用于资助实现技能晋升的劳动者。截至2019年6月底,广州市共补贴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19.96万人次,发放补贴达3.71亿元。另外,从2019年1月起,启动实施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申领工作,符合申领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条件的企业职工,可优先选择申领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我市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

(一)构筑市场主导各方参与的培养平台。一是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以落实《广州市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为契机,建设具有广州特色、国内领先、国际水准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实现在校生规模保持10万人以上、高级工以上层次比例8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的目标。二是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坚持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制度,完善校企双制办学模式,推进产教协同育人,推广“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推动校企共建专业、共编教材、共设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及联合搭建实践平台。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整合培训教育资源,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提高技能人才培养层次。重点在我市核心产业、骨干企业遴选一批羊城工匠、高技能领军人才,推动建成1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个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00家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四是构建“互联网+”新型融合培训平台。突破职业培训时空限制,引进优质互联网培训资源,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智能终端等信息网络技术在职业技能培训领域的运用,创设网上培训课程,搭建职业培训云平台,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开展线上培训与线下实训相结合的“互联网+”培训服务。

(二)施行载体多元方法科学的培训手段。一是推行企业首席技师制度。落实《关于推行企业首席技师制度的实施方案》,由企业自主建立、自主评定、自主管理首席技师,积极参加省“南粤首席技师”评比活动,打造企业名师工匠队伍,发挥首席技师在技术革新、生产攻关、带徒传技、技能传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采取企业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弹性学制等模式,推动校企共建专业、共编教材、共设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及联合搭建实践平台,共同培养技能人才。三是坚持在技能竞赛中选拔培养。构建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国家和省市级技能竞赛为主体、企业岗位练兵为基础的竞赛体系。积极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完善选手选拔培养储备机制,强化集训基地建设,科学组织选手备战,指导选手赛场发挥,力争持续保持我市领先全国优势。组织或参加穗港澳蓉青年技能竞赛,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对标世界技能大赛标准,高规格组赛参赛。开展市级技能竞赛,每年遴选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产业特色鲜明、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开展竞赛,以赛促培。四是实行技能人才多元评价。建立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畅通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打破技能人才评价受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等条件限制,及时评价认定优秀技能人才,对有绝招绝活、业绩突出、贡献较大的技能人才,可破格认定为技师或高级技师。五是探索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贯通评价。根据省关于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部署,对符合申报条件或获省级以上规定奖项的高技能人才,可参加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符合评审条件要求的可分别申报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取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的,符合评审条件要求的可分别申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三)实施提升待遇激励技能的推动工程。一是提高技能人才政治待遇。加大在技能人才群体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加大在高技能领军人才中推荐党代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力度,探索实行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中挂职和兼职,鼓励高技能领军人才参政议政。二是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待遇。按相关政策落实技能人才在户籍办理、安居保障、子女入学、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停居留和出入境、工商登记、金融、交通、就业等方面的待遇。三是提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鼓励企业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机制,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补助性津贴,鼓励企业设立特聘岗位津贴、带徒津贴、特殊岗位职业津贴等,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高技能人才可参照高级管理人员标准落实经济待遇,参与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的高技能领军人才,企业可根据其在项目中的实际贡献给予绩效奖励。

感谢您对我市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9年8月26日

(联系人:孙伟强,联系电话:83397517)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提案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浏览次数: -
分享文章到
返回顶部 打印页面 关闭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