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专题 > 专题报道 > 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192121号建议答复的函
发表时间: 2019-06-28 09:17 信息来源: 本网 浏览字号:

穗人社函〔2019〕1010号

任萍等代表:

您在市人大十五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政府能够给予制造业民营企业的科研人员以更多的关注的建议》(第20192121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经综合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的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支持民营企业科研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一)制定民营企业“20条”以及高层次人才系列政策。配合市委统战部研究制定《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政策文件,将民营企业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范围,加大对民营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扶持力度。出台实施高层次人才认定、培养资助和服务保障三个政策文件和鼓励海外人才来穗创业“红棉计划”、培养高层次后备人才“岭南英杰工程”实施意见,修订出台“菁英计划”留学项目实施办法。促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创新发展办法、“羊城工匠”行动计划等政策也在制定之中。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制定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我市创新创业人才政策体系,对包括民营企业科研人才在内的各方面人才提供了更大力度的支持,增强了广州人才工作的竞争力。

(二)组织实施珠江科技新星评选,大力培养民营企业青年科技人才。《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明确了实施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规定,实施珠江科技新星专项,培养一批优秀的科技骨干成为新一代技术学科带头人。该专项支持35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开展自然科学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自主创新科研活动,每年遴选100名珠江科技新星,给予30万元市财政经费支持。珠江科技新星专项实施以来,已支持相当数量的制造业民营企业科研人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实施“1+4”产业领军人才政策项目。我市集聚产业领军人才“1+4”政策文件实施两年来,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的企业,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共评选和支持了两批21个创业领军团队、21个创新领军团队、39名创新领军人才、18名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56名杰出产业人才、5988名产业高端和急需紧缺人才,截至2019年4月底,共发放人才绿卡5509张。其中市人社部门负责实施的项目中,28名创新领军人才来自民营企业,占比超过七成;产业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近70%来自民营企业;人才绿卡也有近30%发放给了民营企业的人才。市科技局负责实施的创新创业领军团队、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杰出产业人才中的大部分入选的领军人才均为民营企业创新创业人才,为民营企业引进和保留人才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

(四)积极做好非公(民营)单位人才的培养工作。一是高层次人才培养政策体系实现公有制单位与非公单位全面覆盖、一视同仁。“十二五”期间,有21名非公单位的优秀人才入选我市“121后备人才梯队”;在首批拟认定(正在公示)的117名高层次人才中,非公有制经济人才约占45%;我市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中,30余人来自非公单位,约占7.5%;现有企业在职身份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来自非公单位的专家占近50%。二是大力推进非公(民营)单位博士后工作。鼓励具备条件的市属非公企业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对新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分站、创新实践基地和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及出站后到我市市属单位工作的博士后,不管是公有还是非公单位,均按照规定给予专项资助。目前全市99个市博士后站(分站)中,非公单位约占三分之二。三是推进职称服务均等化。将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流动人员等纳入职称工作的服务范围,职称政策体系对公有制单位和非公单位实行全覆盖,非公单位与公有制单位在职称政策方面一视同仁,并享受适当倾斜政策。设置服务非公组织的专业评委会,在中国南方人才市场设置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师资格第二评审委员会、电子电气工程技术工程师资格第二评审委员会、电力工程技术工程师资格第二评审委员会,在市电子、机电、建筑装饰、化工、纺织、工艺美术等6个行业协会设置了14个服务非公人才的评委会,方便非公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职称。设立非公经济组织社会化评审受理点,在市、区、南方人才市场设立职称申报点,健全非公有制单位和社会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含自由职业者、在穗就业的港澳台和外籍归国人才,通称“非公人才”)职称申报评审公共服务体系,畅通非公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的绿色通道,简化申报手续和审核环节。

(五)加大对民营企业人才来穗就业入户的支持力度。组织民营企业参加各类校园招聘活动,通过设立民营企业招聘服务专窗,举办民营企业现场招聘会、网络招聘会、网络匹配会及开展校园就业创业活动等手段,多渠道搭建民营企业和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的双向选择平台,助民企揽人才,助人才找伯乐。对民营企业在引进人才和接收高校毕业生,在准入条件、申办程序和办理期限等方面实行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一致的政策。近年来,民营企业引进的在职人才和接收的高校毕业生总量均占全市总量的80%以上,是我市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力量。2018年12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引进人才入户管理办法的通知》(穗府办规〔2018〕30号),明确了民营企业等企业引进人才均可通过个人或单位直接申报人才引进入户。同时积极协调省人社厅下放引进人才入户审批权限,2018年3月起,省注册民营企业技能人才引进入户可在各区申报办理。

(六)大力推动公共服务“放管服”改革。社会保险方面,市人社局从2011年开始便逐步将社会保险业务办理工作下沉基层。截至目前,我局社会保险共有109项业务已全部下放至各区人社局,170个街(镇)已全面承接咨询查询等服务,南沙、番禺、天河、花都等区的部分街(镇)逐步承接了具体业务的经办工作;南沙区的9个街(镇)已承接约100%的经办工作,有145个村(居)承接了26项咨询打印类服务,服务下沉村(居)网点的覆盖率已超过88%;黄埔、增城等区也实现了在村(居)便能受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类业务;医疗保险业务也都在各区分局和医保办实现受理,部分业务已下移镇街劳动保障中心。人才方面,申领就创业补贴、异地人才引进等23项业务已下放至各区办理。

二、加强民营企业科研人才创新载体建设

(一)加快民营企业技术改造,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实施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将技改项目申报门槛从固定投资额500万元降低至设备购置额150万元,589家企业(项目)获得各级技术改造类扶持资金18.8亿元,其中大部分为民营企业。创新推进中外合作区建设,2018年“创客中国”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拓展到10个国际分赛场,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85个创新项目参赛,签约意向项目68个,实现了项目高效对接。

(二)加强民营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建设一批价值创新园区,十大价值创新园区已全部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新入驻企业(项目)超过900个。打造一批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广东聚华印刷及柔性显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获工信部1.5亿元资金扶持,已完成4.8英寸印刷AM-OLED器件结构等核心技术开发。打造省轻量化高分子材料创新中心、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广汽职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4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组建32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居全国前列)。通过民营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载体建设,为民营企业科研人才提供了重要的科研创新载体。

(三)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服务支持,为民营企业研发投入提供金融扶持。针对“两高四新”、高成长中小企业等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组织企业服务对接会、民营企业金融对接会、民营企业走进“深交所”等活动,联合8家合作银行为企业提供2000亿元授信支持,促成民生证券、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与1000余家企业进行精准对接,提供个性化金融定制产品。通过对民营企业融资服务支持,为民营企业科研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三、下一步推进民营企业科研人才发展工作措施

(一)加快推动“广聚英才”人才工作战略性文件出台实施。配合市人才办等部门,做好“广聚英才”工程行动计划及配套文件的送审、完善和落地实施工作,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大人才政策整合力度,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关节点上进行系统谋划和改革创新,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支持、激励、保障及交流合作等各个环节寻求新突破,为民营企业发展汇聚更多优秀科研类人和高层次人才。

(二)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制造业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增资扩产力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壮大中小科技企业数量,遴选100家创新标杆企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引导孵化器、众创空间和低效产业园提质增效,在重点领域打造若干专业化、资本化、国际化孵化器,为初创型民营企业提供良好成长空间。依托大型制造企业创业创新平台,依托大型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民营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和企业孵化,为民营企业科研人才提供创新平台。

(三)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来穗就业。简化高校毕业生报到、落户手续,实现毕业生凭相关证件和材料直接到公安机关办理落户;推动研究出台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政策,配合相关部门出台和落实毕业生住房优惠政策;加强与国内重点高校、港澳地区著名高校的联系交流,组织企业加大校园招聘的频次和力度。抓好“菁英计划”、“红棉计划”项目实施,培养引进更多海外青年人才,为民营企业人才发展补充更多“新鲜血液”。

(四)统筹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高层次人才三份政策文件,兑现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待遇承诺,提升服务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的水平。抓好省《关于加快新时代博士和博士后创新发展的意见》贯彻落实,出台我市《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加大对民营企业博士和博士后的培养支持力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出台我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支持条件成熟的创新创业园区、人力资源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学会、人力资源市场组建社会化职称评审委员会,面向非公单位、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开展职称评审服务。

(五)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出台培育“羊城工匠”行动计划和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完善技术工人培养激励措施。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加快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实施急需职业(工种)人才培养计划,推进以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为重点的校企合作。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市建成1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5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民营企业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会同相关单位,抓紧研究您的有关建议,加强调研和论证,积极推动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制造业科研人才的创新发展,为民营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的人才服务和保障。有关进展情况我们会视情况与您联系沟通,听取您的宝贵意见。感谢您对我市人才工作的关心和建议!期待您继续关注并对我市今后的人才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以上意见可主动公开。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9年5月29日

(联系人:陈智翀,联系电话:83398353)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市政府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选联工委,市科学技术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浏览次数: -
分享文章到
返回顶部 打印页面 关闭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