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人社函〔2024〕252号
江枚元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华南AI应用培训基地的建议》(第20242664号)收悉。我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认真研究办理,并于2月、5月多次与您进行电话沟通。经综合有关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广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部署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多措并举培养AI专业人才,部门联动完善AI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工作体系,加快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适配的AI专业人才队伍。
(一)加强顶层设计,举好政策引领指挥棒
广州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经济规模初步形成。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集聚各类企业超10万家,“四上”企业22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1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500亿元,投融资服务机构超300家。其中,琶洲片区被认定为省级高新区,先后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为高质量推动广州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以建设出新出彩的全球数字经济活力城市为发展目标,围绕“五区三都三城”发展格局,高标准构建数字创新发展引领区、数实融合发展示范区、数据价值转化活力区、数字开放合作先行区、数字生态治理试验区。充分激发数字产业活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数字技术实现新突破。到2025年,初步建成世界领先的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和数产融合的全球标杆城市。到2035年,以“数智孪生”城市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球数字化辐射能级大幅跃升,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的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和数产融合的全球标杆城市。
(二)凝聚部门合力,下好基地布局先手棋
一是建设广州市首批产教融合实训示范基地。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共同遴选产生63家广州市首批产教融合实训示范基地,其中包括广州市信息技术职业学校申报的“5G+AI+信创”产教融合实训示范基地、广州盈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盈配人工智能四足仿生机器人实训示范基地、广州南沙资讯科技园有限公司申报的南沙资讯数智产教融合公共实训示范基地等AI产教融合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切实抓好抓实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支持基地在提升AI技术技能人才实训水平和能力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依托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AI人才培育新高地。广州市职业能力建设指导中心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级产业就业培训基地等,目前积极对接广州人工智能、软件和信创两条产业链的链主单位数科集团,充分发挥双方的人才培养优势和产业生态优势,聚焦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科技关键领域,着力打造广州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科技人才培育中心和创新高地。
三是支持校企合作共建AI培训基地。支持职业(技工)院校积极适应“数字产业化”的要求,聚焦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对接软件和信息服务、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需求,采用“五业联动”(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培养“数字工匠”。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已建成掌动智能软件测试、海康威视人工智能运维和技术支持、软件开发3大产教融合中心,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与腾讯共建“轻腾产业就业培训基地”。
(三)聚焦产业发展方向,打造AI培训新高地
一是指导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开展人工智能行业人才培养。指导中心面向高校学生、教师、企业开发者3大类群体,提供7大培训类型服务,搭建了“学-训-练-赛-业”AI人才成长路径,携手“政校企协”多方主体联合培养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促进产教融合。目前已联合龙头企业和专家设计41门自主可控课程,面向6所高校师生开展了多场人才培养活动,免费提供了43200卡时算力支持。市有关部门对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考核。
二是依托广州市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开展培训。依托广州市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例如华为、佳都科技、科大讯飞华南公司等),致力于提升员工与产业链下游中小企业的人工智能能力,通过与省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大学等机构组织开展合作授课的方式,深入剖析各类产业、产业、工作场景,推动应用AI工具、低代码、AI大模型等专题培训,实现全方位、全领域、全员的人工智能人才能力提升。华为公司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作大学等5所高校共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培养和输送人工智能领域的紧缺创新型人才,同时华为联合5家授权培训服务伙伴,与广州18家高校合作建设ICT学院,每年近10000名学生学习最新的ICT技术,为广州市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中广州商学院、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等高校合作等3所高校已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未来华为公司计划在多所高校计划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共同实现产业链和人才链闭环。2023年佳都科技公司采用线上、线下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9期培训,累计培训2120人次。科大讯飞研发覆盖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物联网等专业的40+核心课程体系,实验资源超过300个,与华工、中大等建立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与华师,广二师等多所院校建立产业学院,并在广东理工学院,广州商学院开展深度产教融合,赋能全流程教学,同时在广东轻工职业学院的智慧教室项目通过了教育部人工智能示范应用项目。
三是支持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开展培训。支持海珠区加快打造大模型应用示范基地,以构建大模型产业集群为核心,重点打造孵化培育、生态集聚等支撑平台。琶洲管委会邀请网信部门为大模型企业备案提供培训辅导,定期举办大模型生态活动并集中发布企业大模型技术产品活动,推动大模型行业专家为企业开展大模型技术前沿和产业发展的分享授课,通过系列活动,鼓励企业招引大模型核心技术人才,重点开展大模型技术和产品创新。
(四)加强引才育才,打造产业发展强引擎
一是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团队项目遴选机制。大力实施“广聚英才计划”,引才聚才机制逐步完善。布局广州市重点支持领域,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着眼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2016年以来科技部门累计支持数字经济产业领军人才23人;遴选该领域创新领军团队12个、创业领军团队7个,分别占全市总数的40.74%和23.3%。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稳步向好。我市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顶尖科学家负责制,赋予其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和人才举荐权,建立“无事不扰”保障机制,集聚人工智能领域国家和省级人才224人。
二是丰富人才培养和柔性引进工作体系。实施广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项目,积极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工作站的建站工作和各类高端人才引进。2023年在建人工智能领域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广州思林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柔性引进高端院士专家团队8人。通过赛事形式集聚人才,依托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等载体,连续举办琶洲算法应用国际大赛、“域见杯”医检人工智能开发者大赛等赛事,吸引来自国内外的4000多支队伍参赛,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转化提供“试验场”。
三是举办供需对接活动推动成果转化。发挥“链主”企业产业链主导作用,面向全市征集并发布年度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产品目录,举办人工智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暨产业对接大会,及人工智能标杆企业对接、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对接、人工智能榜单企业专场路演、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供需对接和华南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各类专场对接活动20余次,发布科技成果及应用场景超200项,促成了趣丸科技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思迈特软件与华南理工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赛特智能与广州市启晟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中新指挥园)达成合作。
四是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技术培训、产业交流等服务活动。强化人才在人工智能产业智力支撑作用,指导第三方机构开展2023年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培训,产业链创新发展交流会,“香港智行”交流访学活动,穗港数字发展交流研修以及政策宣讲等活动,促进企业以及人才交流互动,加强大湾区数字科技创新合作,为广州人工智能等科技企业提升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交流指导。
(五)加强在职人员培养,壮大技术普及主力军
一是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积极推动开展人工智能训练师、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等新业态新模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按规定对参加培训获得相关证书且符合补贴申请条件的给予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支持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开展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印发《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民办技工院校、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资金扶持有关事宜的通知》,对办学质量好、管理规范和社会信誉度高的民办职业院校给予11万元的资金扶持。2023年1-12月,全市参加人工智能训练师等新业态新模式职业培训共计12952人次;累计发放技能提升补贴323.77万元,补贴2624人次。
二是推动开展新业态新模式职业技能工种开发。为了适应当前职业领域的新变化,我市积极参与国家新职业标准、新职业申报开发,完成《数据库运行管理员》新职业申报并纳入国家职业大典,牵头开发《数据库运行管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并参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员、电池及电池系统维修保养师、机电设备维修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开发工作,有序开展安全审图员、云计算应用师等17个新职业的申报工作及药物检验员国家职业标准开发,更好满足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促进就业创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等需要。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全员培训及“种子教师”培训,共计2637名教师完成培训。支撑全市11区及市属学校举行教研活动,共开展教研活动69场,在线观看人数总计79201人,服务各区人工智能授课教师达3848人。专家团队共开展线上线下751次到校指导,共指导学校292所,指导教师461名。市区校三级联动开展教研活动已成体系,优质人工智能教师师资培养成效显著,优质人工智能教师师资培养成效显著,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在各项赛事中崭露头角,区域和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典型案例得到辐射推广。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在“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上免费学习AI相关课程。
(六)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夯实人才培育主阵地
一是高等院校深化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广州大学拥有广东省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教育厅人工智能安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2023年立项建设广州大学机器人工程一流专业项目,开设有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同时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方向)硕士学位授予权。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聚焦学科交叉融合,设置有人工智能学域,引进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不断深化与相关知名企业合作,2022年该学域招收首批研究生,2023年招收首批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
二是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积极开设AI等信息类专业。广州市目前已有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所高职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3所中职2024年申报开设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专业,不断优化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有10所技工院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等AI直接相关的专业,创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等省级重点特色专业4个、市级重点特色专业4个,1所学校加入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职教分会,全面培养具有一定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23年,市属技工院校招生809人,在校生共2606人。
三是加强中小学生通识类教育。广州市作为“智慧教育示范区”,已在3-8年级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同时已出版配套教材和教师用书。注重在校中小学生AI方面的培训,广泛在普及性课程开展,近年来持续围绕AI硬件编程、项目开发及竞赛指导学生参赛和进行科普,设立少年宫、科学中心等公益性机构加强AI教育培训供给。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市人社局将持续落实代表提出的建议,全面贯彻落实要求,加强与教育、工信和科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强化工作部门协同、市区联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运行机制。
(一)落实《广州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推动广州数字经济创新引领性城市建设。一是优化数字经济布局空间。构建“一核引领、多点支撑”新格局,高水平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其中在鱼珠片区发展5G通讯、AI+软件等产业,建设数字化工厂和无人工厂,形成国家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引导各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支持天河加快建设广州天河软件园和中央商务区,重点布局发展5G、高端软件、人工智能等,打造国家级软件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提升广州软件研发和数字服务的国际影响力。二是激发数字产业发展活力。增强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核心领域,开展揭榜挂帅行动。加快建设省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创新研发机构,支持开展原创性研发活动,支撑产业技术创新。发挥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黄埔区创新成果转化试点工程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数字经济领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三链深度融合。做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产业,推动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软件等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研发。支持海珠区加快建设省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园等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主导方向的特色产业园区,进一步打响“琶洲算谷”品牌,加快打造广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态集聚和创新应用高地,在全市率先建成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三是凝聚数字生态合力。强化数字人才队伍建设,聚焦“高精尖缺”,依托省、市人才重大工程和重点专项,培养吸引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数字经济前沿领域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留穗发展。健全完善数字经济高端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要素价值的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建立数字经济人才服务联盟,加快建设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搭建技术、项目、资本“一站式”对接平台。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院所开设数字经济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积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州)人才大数据平台,集聚各层级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各类人才数据,加强人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和场景应用,提升人才精准服务能力和智能应用水平。
(二)加强部门联动,进一步强化引导。一是完善组织体系和政策体系,健全完善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协调沟通合作机制,出台进一步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性文件,拓宽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渠道,合力推动AI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引导支持,继续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职业学校加强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建设,按政策规定予以相关支持。鼓励具备条件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备案成为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为本校学生提供技能等级认定服务。支持企业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做好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培训服务管理工作,引导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规范发展,充分激发企业育才积极性和社会育才的能动性。三是推动标准开发,持续跟进国家新职业标准、新职业申报开发工作,积极申报AI相关职业标准,不断满足新技术、新业态持续发展的新技能人才需求。探索在数字技能领域开展“一试三证”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全面构建政府机构、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横向到边、竖向到底”的AI人才培育工作网络。
(三)强化培训质效,壮大AI人才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技能中国,服务“数字经济”“低碳经济”“平台经济”,构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为广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技能人才支撑。一是增强技能培训精准性,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全面建设“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大力培育AI行业链主单位和链员单位,推动开展学生学徒制、技培生培训。指导企业用好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制培训等政策,推动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全面提升,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二是强化平台建设支撑性,推动企业、院校依托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工匠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平台,高质量建设广州市产教融合实训示范基地、校企共建AI实训基地等,加快培养符合我市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AI产业工人队伍。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专业性,支持AI应用领域行业主管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本行业继续教育的规划、管理和实施工作,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社会团体、大中型企业,培育更多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专业继续教育培训机构;针对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科目教育发展现状,加大专业教育课程开发力度,进一步提升AI应用人才队伍的专业能力。四是加强人才引育匹配性,落实产业工人招引计划,持续组织企业开展“智汇工信、才聚广州”产业人才重点高校招聘活动,着力打造一支布局合理、结构均衡、技术精湛的产业工人队伍。深入实施“四化”平台赋能专项行动,将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用实用深,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带动的新型工业化典型标杆项目,带动全行业、全链条技能人才培养提质增效。落实好补贴政策,将人工智能训练师等AI技能工种纳入《广州企业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2024年)》,开展相关培训补贴标准上浮30%,并根据企业需求实际动态调整《目录》。
(四)注重学生培养,完善梯队建设体系。一是科学规划学科布局,支持高校推进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持续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职业学校加强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建设,进一步健全人工智能专业群,计划新增集成电路技术应用、芯片设计与制造、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等专业,培养智能硬件装调工、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装调工、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二是注重分类分段培养,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授课教师能力水平,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征,开展人工智能知识分类分层教学。在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的架构下,梳理并进一步丰富不同编程环境中对应的代码案例,为教学提供资源支撑,提升教学平台的教学支撑力。支持市属技工院校健全人工智能专业群,向集成电路技术应用、芯片设计与制造、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等专业新增,培养智能硬件装调工、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装调工、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2024年和2025年计划招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等AI直接相关专业学生2708人。三是补齐基础理论研究弱项,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与粤港澳大湾区有关科研机构、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重大平台牵引作用,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前沿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
(五)加强校企合作,共同促进人才培养。一是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技能人才培养联盟的平台作用,联盟作为目前唯一通过省大湾区办备案同意的大湾区产教融合性技能人才培养联盟,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发展改革委、教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总工会、南沙区人民政府联合发起成立,吸纳近150家企业、院校、行业协会入盟,包括广州市海珠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人才联合会、广东泰迪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AI类协会和企业,旨在凝结政企行校共识,推动AI等行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聚焦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产教融合技能人才培养品牌,理清产教融合政策实施落地机制障碍,开展面向产教融合业务经办人员的“政策宣导员”专题培训,促进产教融合政策落地实施,推动政、校、行、企优质资源优化配置及开放共享,加快贴合产业发展需求的AI技能人才培养。二是支持高校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与粤港澳大湾区有关科研机构、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重大平台牵引作用,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前沿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支持开展人工智能竞赛,坚持以赛促训、以赛促建、以赛选优,积极对接世界技能大赛等国际标准,依托各类研发创新平台,大力引进和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各类高、精、尖人才和研发团队,全面提高AI人才培养能力水平,为广大从业者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激发他们在竞赛中施展才干、建功立业,助力产业行业高质量发展。
衷心感谢你们对我市建立华南AI应用培训基地建设的关心和建议!热诚欢迎继续对我们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6月13日
(承办处室:职业能力建设处,联系人:徐翠薇,联系电话:020-83528743)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